本月,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将走出校园、步入职场。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对自身技能需求日益下降、认为他们昂贵且可替代的就业市场——更糟的是,这些岗位正迅速被人工智能取代。
这是作者过去数月与经济学家、企业高管及年轻求职者交流后所得出的令人担忧的结论。许多受访者指出,初级岗位正遭遇一场由A.I.进步所引发的结构性危机。
从宏观数据中可窥一斑。近几个月来,应届大学生的失业率已升至5.8%,远高于正常水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近日也警告称,这一群体的就业形势“明显恶化”。研究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则发现,失业情况主要集中在技术型领域,如金融和计算机科学——恰恰是A.I.取得突破最快的行业。
该研究报告写道:“有迹象表明,初级岗位正以更快速度被人工智能取代。”
然而,这些数据仅仅是冰山一角。通过一系列采访,作者了解到:企业正迅速推进初级工作岗位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公司也在竞相开发“虚拟员工”,以极低成本替代初级人力。
企业的用工观念也在转变。部分公司已要求管理层采取“A.I.-优先”策略——在考虑雇人之前,先评估任务是否可由A.I.完成。
某科技高管透露,其公司已停止招聘L5以下的软件工程师(L5是指具备3至7年经验的中级工程师),因为初级编程任务已经可以由A.I.编码工具完成。另一家初创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仅雇佣一名数据科学家完成原本需要75人团队才能处理的工作。
这些案例虽不足以构成“群体性失业”,但对就业市场密切关注的观察者而言,警钟已然敲响。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A.I.与就业关系的专家莫莉·金德(Molly Kinder)表示:“现在左耳右耳都在听到类似故事。雇主纷纷表示:‘这些工具太强大,我不再需要市场分析师、财务分析师和研究助理了。’”
白领“自动化”梦想,如今变成现实
多年来,白领工作的自动化一直是企业高层的梦想。早在2019年达沃斯论坛上,就有不少高管畅想A.I.替代知识工作者的愿景。
过去,A.I.虽然能处理一些常规后台任务,但在更复杂、技术性强的工作中,仍远远不及人类。
但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在像软件工程这样的领域,任务成果可量化(如代码能否运行),便于A.I.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这种反复试错机制能让A.I.最终胜任人类工程师通常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工作。
最近在Anthropic公司的一场活动中,其展示了自家最强语言模型Claude Opus 4,宣称其已能连续编程数小时不断顿——对依赖昂贵工程人力的公司来说,这一能力极具吸引力。
A.I.公司之所以从软件工程入手,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任务技术路径清晰,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是他们自身人力成本最高的部门。但它们普遍认为,这些技术很快将推广到咨询、金融、市场营销等数十个职业领域。
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最近预测,A.I.将在五年内消灭一半的白领初级岗位。
两个趋势令人担忧
尽管上述时间表可能略显激进,尤其考虑到非科技行业对A.I.采纳速度较慢,且某些创意性岗位因缺乏标准化训练数据更难被替代,但作者仍对以下两个趋势感到担忧:
第一,企业可能过早依赖A.I.系统,而这些系统尚未成熟。瑞典“先买后付”平台Klarna便是一例:该公司两年前宣布以A.I.聊天机器人替代客服人员,结果客户投诉频发,最终不得不重新雇佣人类员工。
部分企业正在赌A.I.很快就能完善,或认为节省下的成本足以抵消短期客户不满。但许多公司可能并未意识到此举风险之大。
第二,即使初级岗位并未彻底消失,企业对这些岗位“短命”的预期可能会削弱对人才的投入。企业可能不愿再为初级员工提供系统培训、导师指导或职业发展计划,长期将造成晋升路径断裂。
SignalFire风投公司人力负责人希瑟·多谢(Heather Doshay)指出:“在当前这个A.I.能独立完成大量工作的环境中,没人再愿意慢慢带新人了。”
但也有毕业生积极应对A.I.冲击
对于部分应届毕业生而言,A.I.的威胁反而变成了“推进器”。一些年轻人正在利用自身对A.I.的熟悉度,在职场上超越资深同事;另一些人则放弃传统路径,直接创业,希望抢在人类“失去劳动力优势”之前实现突破。
23岁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特雷弗·周(Trevor Chow)在旧金山表示,身边很多同学在求职时都会考虑A.I.发展趋势。他们很少进入传统的科技或金融行业,而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路线。
他说:“大家都感觉,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如果未来人类的杠杆变得微乎其微,那些需要多年才能获得成果的职业路径就不再值得投入。”
在这场悄然逼近的A.I.就业风暴中,那些最年轻、最缺经验的劳动者,正在成为最早的“代价”。对于刚刚毕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而言,现实也许正在发生一种根本转变:第一份工作,不再是人生起点,而可能是终点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