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OVID-19 疫情以来,工作文化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每位员工的会议数量平均增加了 13.5%。
问题在于:管理者与工程师对“会议”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
Paul Graham 曾在著名的《创作者时间表与管理者时间表》中写道:
“当你按创作者的时间表工作时,会议就是灾难。一场会议就能毁掉整个下午,把它分成两个过小的时间段,让你难以完成任何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如今,即使 AI 编码工具广泛应用,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发严重。许多管理者以为工程师现在可以利用更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产出。
过去两年间,有研究对数百个工程团队进行了观察,试图找出表现最出色的团队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本文将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可立即实施的做法。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这一术语由 Cal Newport 在其著作《深度工作:如何在分心的世界中取得成功》中提出。
深度工作,指的是需要大量脑力、能创造独特价值的工作。它无法在分心状态下完成。一个简单的测试是:如果某项任务可以在 Zoom 会议中完成,那它就不是深度工作。
与之相对的是“浅层工作(Shallow Work)”——例如回复 Slack 消息、查看邮件、审阅文档等,不需要动用全部注意力的任务。
软件工程曾被视为热爱深度工作的人的理想职业。至今仍有人认为工程师戴着耳机,独自在地下室敲代码。
但如今,要找到真正的“深度工作”时间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种时间,在与 AI 协作的时代,变得更为重要。
深度工作为何如此关键?
唯有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工程师才能真正进入所谓的“心流(Flow)”状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进入状态”。
深度工作能带来以下好处:
- 减少错误:保持集中能更少犯错。
- 提升效率:工作完成得更快,从而获得更多休息时间,支持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 技能成长:在深度思考的时刻,工程师能够解决最难的问题,也往往是提升技能最快的时候。
许多管理者犯的最大错误是认为:既然有了 AI 编码工具,深度工作就不再必要了。工程师应当习惯于频繁切换任务,反正每次生成代码都要等待几分钟,“那多做点别的也无妨”。
但现实情况是:这种频繁切换导致思维质量下降、提示词粗糙、AI 反馈变差,反而陷入不断求助 AI 修复问题的恶性循环。
如果能维持专注、沉浸于问题之中,所需的迭代次数将大幅减少——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支持,但长期的经验表明确实如此。
深度工作的障碍
远程办公本该是解药,但现实并非如此。
虽然通勤时间没了,但打扰却更多。自2020年以来,除了总会议量增长13.5%,远程会议的数量也激增了60%。更糟糕的是,92% 的人承认自己在远程会议中会“多任务处理”——而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这个比例几乎可以说是 100%。
这种现象带来两大严重后果:
1. 原本需要“深度”的工作,变成了“浅层”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测试方法吗?能在 Zoom 会议中完成的任务,就不是深度工作。
代码审查(PR Review)是一个典型例子。
日程排满会议时,工程师会选择在会议中“顺手”看 PR。但代码审查应是深度任务。同样的还有 bug 修复、技术设计文档撰写等工作。
当这些任务在会议中完成时,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 工作质量变差 → 更多问题出现 → 安排更多会议来解决
- 会议期间注意力不集中 → 决策质量低下 → 再安排更多会议……
最终,这不是工程师的错,而是公司会议文化的问题。
2. 工程师难以进入“心流”状态
研究显示,从开始进入工作状态需要 15 分钟,而只有到 第45分钟左右,人才能真正进入高效的心流状态。
每一次干扰,都会让这段“倒计时”重新开始。Meta 的一项研究显示,工程师每周只能获得 两个小时长的专注时段。而讽刺的是,在统计中连三分钟都被视作“专注时间”。
不仅仅是会议占据了时间,更大的损耗在于每次干扰后的重启成本。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即便没有会议,真正的“有效时间”也只有 1~2 小时。
有人在 Reddit 上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
开发者就像矿工。我们的工作就是“挖掘”。
每次开会,意味着我们得打包工具、走到矿口去开会。
会议结束后,还要“走回矿井深处”,还要想清楚之前是在干什么。
如果希望工程师“挖到钻石”,就必须让他们安静地工作。
工程师每天至少需要 4~5 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而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
如何创造深度工作时间?
改善会议文化
这并非难事,前提是所有管理者能共同遵守以下基本规则:
- 会议必须高效:听起来理所当然,现实却很少做到。会议应有明确议程和成果目标。
- 固定会议时间:设定统一的会议时间段,其余时间避免安排会议。可以选择“无会议日”或“无会议时段”,视公司情况而定。
- 只邀请必要人员:远程工作的一大弊端是,邀请人太容易。很多人想:“最多他们一边开会一边处理其他事情,需要时再叫他们发言。”
但这种心态恰恰毁掉了专注状态。
最理想的做法?砍掉尽可能多的会议。
过去两年的研究中,Pylon 的工程团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查看一位高级工程师一周的日程安排时,居然是空的:没有每日站会、没有冲刺计划会、也没有任何周期性会议。
他们依然高度协作,只是不会以固定会议的形式强制执行。这在他们全天到办公室工作的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实现,但即使在远程环境中,也完全可以去掉部分会议。
如果无法完全取消会议,至少应设立公司范围的“深度工作时间块”。Weave 对 60 万个 PR 的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工程师在以下时段产出最活跃:
- 09:00 – 11:00
- 14:00 – 16:00
虽然这只是提交代码的时间,背后还有准备与午餐时间等因素,但仍说明了:高产时间存在明显聚集,不应被会议打碎。
重新思考 PR 流程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是否真的需要所有这些 PR?
Pylon 团队另一个让人惊讶的做法是:几乎没有强制的代码审查流程。
工程师可以自行合并代码,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请求审查:
- 需要反馈
- 变更具有高风险
- 仍在新员工入职阶段
代码审查常常打断双方的思路:
收到 PR 的人想尽快完成以免阻碍他人,发出 PR 的人则在收到评论时忍不住立刻处理。这种循环极易破坏专注状态。
虽然这种做法有悖传统代码质量控制思维,但其逻辑很简单:如果你雇佣的是靠谱的工程师,那就应该信任他们,而不是用繁杂流程限制他们。
以身作则
在会议文化改善后,才有可能解决其他干扰。
最有效的文化建设方式是:领导者自己珍惜深度工作时间,并让团队尊重它。
作者坦言,自己也仍在努力践行:虽然日程中预留了“专注时间”,也戴上了耳机,但有时还是会查看 Slack 并被打断。
这种行为会向团队传递错误示范。深度工作时间应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让大家知道——在这段时间内不在线,是完全被接受的。
在 AI 时代,深度工作愈加重要
随着人们对 AI 的依赖日益增强,深度工作的必要性也水涨船高。
模型的反应速度会越来越快,未来能否“进入与 AI 的心流协作状态”,将成为企业与个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那些善于保持专注、与 AI 携手深度工作的工程团队,将远远领先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