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场中AI工具的强制使用正逐渐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虽然这篇文章不是该平台通常发布的内容类型,但作者认为,这一话题对行业发展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开发者而言。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被要求或被鼓励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这种趋势并非源自技术进步的自然融合,而往往是由公司高层推动,甚至带有强制色彩。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调查,并与多位开发者和设计师进行了匿名访谈。
一位来自科学行业的开发者分享说,其主管要求他们将代码粘贴到ChatGPT中进行结构与性能优化建议。这种做法虽初衷为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却外包了代码审查的职责。一些初级开发者因此陷入调试困境,因为AI生成的代码经常无法运行,而主管仅仅依赖ChatGPT反馈,而不做深入审查。
在某些公司中,甚至面试问题都交由AI生成,且多人共用一个ChatGPT账户,导致公司内部出现大量非正式、难以追溯的沟通记录。一些员工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会自动消失”的聊天记录功能以保护自己,这种行为显然反映了对现状的深层不安。
另一位在创意代理机构任职的团队负责人透露,该公司试图转型为“AI优先”的企业,全面推动AI在品牌塑造、文案写作、设计及开发等领域的使用。公司高层甚至暗示,不接受这一转变的员工将“不再适合留在这里”。这种文化在团队内部引发了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压力,尤其是当管理层以“使用AI的开发者会取代你”为“激励”口号时,更显得如同威胁。
在另一家小型数字代理机构中,一位设计师则表示,虽然AI工具并未直接用于最终的设计输出,但在早期创意构思、研究和文案撰写阶段已被广泛采用。该设计师曾试图表达对这种趋势的担忧,却因此被贴上“难相处”的标签。尽管后来在某些工具的使用上做出妥协,但仍坚持在客户项目中保持透明,确保披露使用AI工具的情况。
在一家全球零售巨头的技术部门中,AI工具的引入被视为组织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尽管目前尚未出现因拒绝使用AI而失业的情况,但该公司正在迅速试点多种AI工具,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方式转型。一位软件工程师指出,AI确实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压力,例如在短时间内掌握新工具,以及在AI辅助下出现更多“边缘性bug”。
有开发者提到,前公司CTO因偏爱Claude Code工具而强制团队使用它进行编码、测试、调试及系统设计验证。然而,该工具常常提供模糊或无效的反馈,令团队疲于奔命。更严重的是,一些主管将AI工具输出视为“设计验证”的依据,完全忽视了AI工具无法真正分析复杂技术问题的局限性。
文章强调,AI工具的本质是“语言模型”,擅长模式识别和语言生成,却不具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举例而言,Google的AI摘要功能曾引用Reddit上的玩笑评论,建议人们在披萨酱中添加胶水,这种错误说明AI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意图与语境。
面对这一局面,作者提出了一些现实建议:在AI工具带来问题、延误或失败时,应及时记录每一个相关决策、责任人及自身的专业意见,尤其是当这些决策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时。这些记录在潜在的纪律处分或劳动仲裁中,将是个人重要的自保手段。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目前高达95%的生成式AI试点项目以失败告终,另有研究显示,即便开发人员认为AI提升了效率,实际工作速度反而变慢。这些数据表明,当前AI热潮很可能只是一个泡沫或炒作周期,而真正为此付出代价的,将是普通从业者。
因此,文章呼吁技术从业人员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如加入工会,以集体力量保障自身权益。在这一泡沫破灭之前,尽可能维护自己的职业安全。
最后,作者坦言,尽管对话过程十分有价值,但撰写本文却充满挣扎。其核心观点并非出自对AI工具的偏见,而是基于长期实际使用后的理性判断:AI工具在多数情况下并未带来真正的助力,反而加剧了混乱。尽管个别场景中确有价值,但若将其强加于团队成员,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AI工具的合理使用应基于自愿与实际效果,而非盲目追风。强迫使用AI,只会导致技术文化的倒退与员工士气的崩溃。在这一背景下,最重要的建议是:提前做好准备,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