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SpaceX 宣布与 EchoStar 达成一项高达170亿美元的交易,获得 50 MHz 关键频谱授权,并计划发射 最多1.5万颗新一代卫星,全面推进其 Starlink 直连手机服务(D2D, Direct to Device)。此举不仅直接挑战英伟达在AI计算领域的竞争对手,也使得 AT&T、Verizon 和苹果等巨头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与 Starlink 竞争对手的现有合作关系。
关键交易内容:
- 频谱范围: 1.9 GHz 与 2 GHz 低频段(AWS-4与H-block),适用于移动通信;
- 使用场景: 语音、短信、宽带服务,将通过卫星传输至普通智能手机;
- 部署计划: SpaceX 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部署 15,000颗新卫星;
- 产业目标: 到2027年底,实现大规模商用化服务,尤其针对无地面网络覆盖地区;
- 芯片支持: 正与手机芯片制造商合作,推动新频段支持集成至终端设备。
对手阵营动摇:AT&T、Verizon 和苹果可能动摇对现有伙伴的忠诚
📱 AT&T 与 Verizon 的困境:
AT&T 与 AST SpaceMobile 建立了合作关系,而 Verizon 也正尝试与其协同推进。然而,AST 被批评为“进展缓慢、延期不断”。目前仅部署了5颗商用卫星,远远落后于 Starlink 已部署的 650 颗 D2D 卫星。
业界专家 Tim Farrar 表示:“AT&T 当初称自己比 T-Mobile 和 Starlink 提前了18个月,但如今来看,AST 可能反而落后了18个月以上。”
Verizon 被认为“对 AST 合作更不坚定”,并已与 Skylo 等其他卫星运营商合作。外界普遍认为,Verizon 更可能最终转向 Starlink。
🍏 苹果或错判局势:拒绝马斯克或成“战略失误”
苹果目前与 Globalstar 合作,为 iPhone 提供紧急 SOS 卫星服务。但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苹果内部对此合作存在严重分歧——Globalstar 被认为“网络落后、速度慢、功能受限”,远不及 Starlink。
据悉,马斯克曾于2022年向苹果提出一份 50亿美元 的独家合作报价,但被拒绝。之后,SpaceX 多次在 FCC 提出异议,试图阻止 Globalstar 的卫星频谱使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SpaceX 通过本次交易获得更大频谱与卫星资源,将“极大增强”与苹果谈判的筹码。一旦苹果发现自身在卫星服务能力上落后太多,或将被迫重新考虑与马斯克的合作可能。
T-Mobile 独家协议到期,Starlink 将全面接入三大运营商?
T-Mobile 目前是唯一正式与 Starlink 合作推出 D2D 服务的美国运营商,现已在高端套餐中免费提供文字通信及部分数据功能(如 WhatsApp、Google Maps、X等)。但这项独家合作将于未来两年内结束。
Starlink 已与 Boost Mobile 达成协议,预示着将打破 T-Mobile 独占地位。专家预测:Starlink 很可能与 三大运营商同时合作,实现全国性 D2D 商用覆盖。
技术与市场挑战仍存,但方向明确
尽管 Musk 表示“制造手机让我想死”,若手机厂商未能及时支持新频段,SpaceX 可能不得不开发自有终端。但目前,SpaceX 更倾向于与芯片厂商合作推动标准普及。
分析指出:
- 新系统预计将提供 媲美 4G LTE 的下载速率;
- 在开阔户外可达数十 Mbps,但在室内信号减弱显著;
- 对城市用户来说仍无法替代传统蜂窝网络,但在农村、山区、海岛等边远地区具强大吸引力。
Mach33 分析公司表示,Starlink D2D 正从“覆盖演示”跃升为“高速移动服务”,对传统运营商构成“真实威胁”。
频谱:从“租借”到“持有”的战略转型
此前 Starlink 只能通过 T-Mobile“租用”有限的 10 MHz 频谱,且受限于“补充覆盖”(SCS)政策,不能在已有地面网络覆盖区提供服务。
而此次 SpaceX 收购的 EchoStar 频谱为“卫星专属”,无此类限制,将大幅提升:
- 网络速度;
- 服务可达范围;
- 部署灵活性。
此外,SpaceX 还可将城市频谱授权反向租赁给运营商,形成 “互利互租” 的新商业模式。
结语:马斯克再次打乱整个行业的牌局
SpaceX 正试图通过技术优势、资本布局与战略频谱整合,复制其在卫星宽带市场的主导地位,彻底颠覆 D2D 领域的现有格局。虽然距离 Starlink 成为“第四大运营商”尚有距离,但其强劲的扩张步伐、灵活的商业策略与马斯克的“破局式”野心,正令整个通信行业倍感压力。
如分析师所说:“即便 Musk 的时间表总是乐观,他的执行速度也常常让所有对手措手不及。”苹果、AT&T、Verizon 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位太空企业家的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