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这家正在颠覆AI行业的中国初创公司,至今仍未接受外部投资。在硅谷AI创业公司频繁宣布融资、资本竞逐AI模型的背景下,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却稳坐钓鱼台,对蜂拥而至的投资人一概不理。**《华尔街日报》(WSJ)**近日揭秘了梁不愿引入外部资金的三大关键原因。
1. 梁文峰不想失去控制权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需要外部资本支持,因此难免会受投资人影响。然而,DeepSeek是个特例。
- TechCrunch分析中国企业注册资料后发现,梁文峰个人持有DeepSeek 84%的股份,剩下的股权归属于与其对冲基金High-Flyer相关的个人投资者。
- 换句话说,DeepSeek几乎是梁的个人帝国,与传统依赖风投的AI公司完全不同。
早在2023年,梁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抱怨VC们过于关注AI的快速变现,而非基础研究。因此,即使大量投资机构希望进入,梁始终不愿放权。
2. DeepSeek目前根本不缺钱
相比其他从零开始的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资金来源并不依赖外部投资,而是靠High-Flyer基金的盈利输血。
- 梁文峰自己有钱,不缺融资。 过去几年,High-Flyer的表现相当亮眼,DeepSeek的早期研发资金基本由其支撑。
- 芯片短缺才是最大问题。 梁曾在2023年直言:“资金从来不是问题,先进芯片的禁运才是问题。”
3. VC投资可能加剧信任与隐私担忧
DeepSeek的中国背景让其在国际市场面临监管压力,而外部投资可能让情况更加复杂。
- 政府监管问题:DeepSeek受中国严格的数据法监管,这让其在国际市场面临诸多禁令。
- 美国的制裁风险:华为、DJI等中国科技公司都因“政府关系”被美国制裁。如果DeepSeek接受来自中国国有资本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投资机构,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西方国家的安全担忧。
- 已有投资接触,但DeepSeek未接受: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一些中国国资背景的机构**已经向DeepSeek抛出橄榄枝,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梁接受了这类资金。
但DeepSeek不会永远拒绝投资
尽管梁目前不急于融资,但这并不意味着DeepSeek永远不会引入外部资本。
- 盈利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 DeepSeek本月首次公布了(理论上的)利润率,暗示其正在向商业化迈进。
- 这与梁此前强调的“基础研究优先”理念不同,意味着DeepSeek可能未来会更注重变现,这正是VC们最看重的点。
- 算力短缺将成为发展瓶颈
- AI芯片是DeepSeek的最大制约因素。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中国企业获取高端GPU难度大增。
- 为了与OpenAI、Anthropic等对手竞争,DeepSeek势必需要更强的计算资源,而这些资源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 High-Flyer的资金状况正在恶化
- WSJ报道,High-Flyer的旗舰基金自2022年以来表现不佳,使得DeepSeek的自给自足能力可能下降。
- 2024年,中国政府开始打压量化基金,对High-Flyer造成进一步影响。
未来谁会投资DeepSeek?
虽然DeepSeek现在还在“谢绝VC”,但大厂们已经开始盯上它:
- 腾讯、阿里巴巴已表达兴趣,并在洽谈投资可能性。
- 未来如果DeepSeek要扩充算力、加强商业化,可能不得不引入外部资本。
结论:DeepSeek还能独立多久?
梁文峰目前依靠High-Flyer的资金维持DeepSeek的独立性,同时避免VC干涉。但随着AI计算需求激增、盈利压力加大、基金表现下滑,DeepSeek终究可能不得不开放融资大门。
最终的问题是:当DeepSeek决定融资时,它会选择谁? 是腾讯、阿里等中国科技巨头,还是国际资本?这不仅关乎公司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其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