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pbox 正在将人工智能(AI)从单一工具转变为全流程协作伙伴——不仅帮助工程师自动化重复性任务,还显著降低摩擦、释放专注力,加速内部创新。Dropbox 首席技术官 Ali Dasdan 和工程生产力高级总监 Uma Namasivayam 在本次专访中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明确的战略部署与文化建设,在 2025 年实现了 90% 工程师团队的 AI 使用率,领先业内平均水平。
AI 是 Dropbox 工程团队核心生产力工具
Ali Dasdan(CTO)表示:
AI 在 Dropbox 不再只是实验工具,而是提升工程效率的核心引擎。它不仅帮助减少会议时间、加快编码节奏,还覆盖了测试生成、调试、代码审查与事故响应等多个开发流程关键环节。
从最初的编码助手起步,Dropbox 正不断扩展 AI 能力至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这也是 AI 工具覆盖率能迅速提升至 90% 的关键所在。
从冷淡到广泛使用:AI 落地的转折点
Uma Namasivayam 指出:
尽管早在 2023 年末就引入 GitHub Copilot,最初的使用率却始终处于低位,2024 年也只是小部分工程师在使用。
转折点发生在 2025 年初:
- 战略共识:AI 被确立为公司级工程优先事项,形成高层一致的推进节奏;
- 痛点攻克:工程师对 AI 输出质量的不信任、使用门槛高等问题被逐一拆解;
- 分阶段推进:从外部工具评估 → 内部自研探索 → 全员变更管理三方面同时推进。
通过这些组合拳,AI 工具逐渐成为工程团队的“默认选择”。
衡量成效:数据驱动 + 文化驱动并行
Uma 分享落地经验:
- 变更管理体系化:包括指标追踪、培训体系、跨团队传播机制,确保成效可量化、经验可复制;
- 工程文化是关键:通过工程师间的经验共享和使用成功案例,实现真正的文化变革;
- 反馈机制重要:持续倾听开发者声音,使 AI 工具的部署“与开发者节奏一致”。
自研 vs 外部:谁该做,谁该买?
Ali 明确策略:
如果第三方工具能解决问题,Dropbox 优先采用。但若在代码审查、异常处理等领域出现空白,公司会基于基础模型自研专属工具——目前已涵盖迁移、测试、调试等多个领域。
Uma 强调评估机制:
- 不以“使用率”作为唯一标准;
- 更看重对开发效率、满意度、交付节奏等业务指标的实际提升;
- 无论是自研还是采购,标准一致,持续试验并动态优化。
AI 不只是开发助手,而是跨部门合作伙伴
Ali 强调:
AI 的影响已经超出工程领域:
- 产品经理:用 AI 分析用户反馈,辅助产品规划;
- 设计师:利用 AI 快速生成原型,进行创意探索;
- 市场团队:借助 AI 提取市场趋势,加快决策反馈。
AI 正逐步渗透到构思、研发、交付的每一个阶段,成为 Dropbox 全组织协同的“智能搭档”。
对行业的提醒: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 AI
Ali 指出两种误区:
- 过度预期:认为生成的代码行数等低层指标可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风险极高;
- 低估风险:一些大公司行动迟缓,可能在 AI 赛道被快速超车。
Uma 观察到的早期成效:
- AI 显著提升了开发者的 PR 交付量;
- 重复性任务如测试、样板代码已基本自动化;
- 但对底层架构或复杂系统的贡献仍有限,仍需深入探索。
给其他团队的建议:推动 AI 落地的三大法则
Uma 总结 Dropbox 的实践经验:
- 消除使用门槛:让团队轻松试用,提供支持;
- 像产品一样对待 AI:设计明确策略、培训计划、反馈闭环;
-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每个团队节奏不同,提供多样化工具选择和定制化支持是关键。
Dropbox 的愿景:AI 工具创造真实价值
Ali 展望未来:
希望用户能说:“Dropbox Dash 让我的工作更高效、客户服务更好、公司经营更健康。”
Dropbox 的目标不是“酷炫 AI 功能”,而是真正帮助用户解决痛点:比如快速找到某段视频、快速生成市场洞察。这类具体、可衡量的“前后对比式”成果,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总结
Dropbox 的经验表明,AI 真正发挥作用,不是靠炫技,而是靠清晰目标、团队共识、文化驱动与技术落地的“组合拳”。
AI 是协作者,不是替代者;是提效工具,不是万能解药。成功落地的关键在于:将 AI 看作一项持续的产品管理任务,而非一次性部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