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技行业的氛围显然发生了变化。曾经那种由乐观情绪驱动的长周期似乎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焦虑、不信任和对未来的迷茫。AI 热潮、强制返岗以及持续的裁员潮正不断侵蚀着从前稳固的职场心理安全感。而在这种局势下,作为管理者或资深工程师,如何保持团队的凝聚力与信任,成为了一个现实又紧迫的问题。
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下内容为普遍趋势概括,如贵公司未受影响,实属难得。)
1. AI的兴起带来了焦虑和不确定感
随着各种AI编码助手(如Cursor等)的涌现,一些管理者开始质疑是否还需要初级开发者。虽然这一观点在技术层面可能并不成熟,但“有人正在尝试”的事实本身,已经足够令技术员工感到焦虑。
更糟糕的是,“AI Workslop”(指低质量、草率生成的AI工作成果)正在破坏本该有序的工程协作流程,让认真负责的工程师工作负担更重。
2. 强制返岗打破了信任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表现良好的团队,如今被强制要求重返办公室,即使很多公司并未为所有员工提供足够工位。一些公司甚至重新开始执行“9点到岗、5点离开”的打卡制度,打破了技术行业多年来的时间弹性与信任机制。
这类政策传递出一种信息:“如果不盯着你,就不信你能把活干好。” 哪怕公司初衷并非如此,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打击员工信任感。
3. 裁员打破了长期稳定的就业预期
过去二十年,技术行业拥有一种“隐形安全感”:即便遭遇裁员,工程师也能迅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随着过去几年大规模裁员的发生,这种信念已不复存在,整个行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安。
4. C位风格转向“效率至上”
高管群体普遍变得更加注重财务指标与效率管理,而非长期愿景与团队文化。那种“照顾好员工,员工自然会照顾好业务”的理念,似乎已被“完成工作,否则离开”的风格取代。
你无法改变宏观趋势,但你可以改变团队中的氛围
☑️ 如何在“戴上公司帽子”与“人性化领导”之间取得平衡?
作为管理者,在公开场合(如全员会议、部门例会、Slack的#general频道)中支持公司决策,是基本职责。哪怕内心并不完全赞同,公开场合的反对只会损害你在高层心中的可信度,也可能危及自己的职位安全。
但与此同时,团队也需要真实和共情的反馈。如果明明雨下得很大,你却非说“天晴了”,只会让团队觉得你“拍马屁拍到头顶”,从而失去信任。
✅ 私下共情,公开支持
在1对1或小团队内部,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共鸣:
“我知道这个新政策很糟,对我也有负面影响。”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公开对抗的前提下,让团队知道你“站在他们这边”。
❌ 不要承诺你无法兑现的改变
在有能力推动变革时,你可以承诺“会去争取”。但如果没有足够影响力,就不要给出无法实现的承诺。言行不一的“说到做不到”,比不承诺更伤团队的信任。
🔄 提供可行的“小变通”
若你在公司政策执行上拥有一定裁量权,可以通过“灵活执行”来缓解团队压力。例如:
- 不因为团队成员因接送孩子晚到十分钟而处罚;
- 对因为重要个人安排临时早退的优秀员工给予理解;
- 默许某些不合理政策下的“善意违例”。
这些“小叛逆”,虽然无声,却传达出对团队成员的信任。
在不确定中成为“稳定锚点”
当组织层面氛围动荡不安,一线管理者的态度与行为,会直接影响团队的情绪稳定性。而你可以成为他们的情绪锚点——保持冷静、真实与尊重,远比一味灌输“阳光正能量”更有效。
✨ “低调的诚实”,胜于高调的忠诚
团队不需要你为他们“打翻天”,但需要你在复杂局势下依然讲实话,办实事,做他们值得信赖的人。
一切终将过去
科技行业正处在一个剧烈转型期,这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尽管我们难以准确预测下一阶段的“新常态”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在乱世中依旧坚守原则、关心团队的领导者,会在风暴过去后留下更深的影响力和口碑。
你无法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向,但你可以让你所处的这个小团队,成为人们愿意留下的“好地方”。
带好你的队伍,即便外界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