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名为 Protocollie 的项目上线。整个开发过程用了4天,使用了作者并不熟悉的编程语言,也没有真正“写”代码——全是靠AI完成的。尽管许多人追问“这是怎么做到的”,但作者坦言:可能下次再做一遍也不会一样。
整个过程,就是在边走边编。
没人照着剧本走的“伟大实验”
每当一项新技术诞生时,总有个阶段是大家假装自己很懂。AI开发,现在可能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也可能还没到。但无论如何,当下正处于一个有趣的“中间地带”——变化太快,没人能装作专家。
关于“专家”这个词,作者也有反思:成为专家需要多久?Malcolm Gladwell说是1万小时,但那是讲小提琴和国际象棋——那些规则不会每两周就变一遍的技能。而AI开发不一样,它的规则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写。
放眼当前,即便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AI协作程序员,也不过干了两年。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初学者。并且,随着技术飞速进化,这种“永远初学”的状态可能会成为常态。
正在运行的实验(随时可能变)
作者口中所谓的“系统”,其实并不是精心规划的,而是慢慢积累出来的。就像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有一天突然发现“咦,这像是个归档系统”。
一开始,是一个文档——记录AI Claude对架构的理解,以免重复讲解。
接着第二个文档出现了——因为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需要集中解决。
然后是第三个——因为流程也在重复,于是干脆整理下来。
再之后是第四个——因为项目里嵌套着许多“小故事”,它们需要一个容器。
这四个文档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四”是最优解,只是碰巧在第四个的时候停下了。
有时候,作者也怀疑:是不是只是在“扮演程序员”?就像小朋友玩“过家家”,假装“这个文档是架构”、“这个过程是正式流程”、“我们好像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但结果是真实的——软件能编译、能运行、有人在用。或许,这种“假装”本身就是关键?也许,所谓的方法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大家共同相信的虚构”,恰好能产出结果。
四份文档的简要介绍:
- 架构概览(Architecture Overview):起初只是README,内容是“这个东西大概是干什么的,我想是吧。”
- 技术注意事项(Technical Considerations):最初只是Claude失败时的抱怨,现在变成了总结教训的文档。
- 工作流程(Workflow Process):注意到自己总是在重复某个流程,于是让Claude记录下来。现在作者照着“神圣的步骤”行动,虽然它不过是一次性的偶然产物。
- 故事分解(Story Breakdown):把任务拆成15–30分钟的小块,因为Claude的“记忆力”有限,十分钟前说的内容也可能被忘掉——就像拥有博士学位的金鱼。
在AI时代中的“时间扭曲”
Protocollie开发的第一个星期天,作者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他一边喝咖啡、一边随手测试Claude生成的代码,确认能运行就提交,再说一句“现在帮我写服务器UI”,然后离开。
吃早饭的时候,Claude在写代码。
陪孩子玩的时候,Claude在写代码。
看电视的时候,Claude还在写代码。
每隔一小时回来检查五分钟,提一句反馈,“记住上次连接的服务器”,再继续日常生活。
这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勤奋、专注、永不走神的初级程序员,对方每分钟能输出上万字,永远不会分心刷推特。
整个星期天,作者真正“工作的时间”可能不到90分钟,其余时间都是Claude在工作,而自己只是偶尔出现做决策,或者测试一下。
这种“时间扭曲”打破了作者对工作的所有认知模型:
- 投入与产出比例错乱
- 努力与结果完全不对等
- 时间与进展完全脱节
有时候,这甚至让人感到内疚。好像在“作弊”。仿佛某位Hacker News上的老手随时会跳出来说:“请停止边做煎饼边开发软件,这不合规,请回到你应有的挣扎中去。”
关于“扔意大利面”
作者最近向一位朋友比喻说,AI开发现在还处于“往墙上扔意大利面”的阶段。对方纠正说:“你是说看哪根粘住吧?”
“不,”作者说,“重点根本不是粘住与否,重点是‘扔’的动作。”
每个怪异的流程、每次失败的尝试、每个“不该成功但它成功了”的时刻,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实验的“数据点”。作者的“四文档系统”只是那些恰好组成一个可以辨认图案的面条组合。明天它也许就会滑下墙面——没关系,到时候再扔。
“编程”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从HTML手工排表的时代一路走来,亲历了每一波技术抽象的演进:
从汇编到C,从C到Java,从Java到Ruby,再到如今的“我说出想法,它就实现”。
但这次的变化,不只是又一层抽象,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Protocollie的构建过程中,作者既不是在“编程”,也不是“非编程”。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个行为。
今天的核心技能,已经不是语法、算法,甚至不是系统设计了。
而是类似于:“具象的渴望”、“精确的想象”、“结构化的愿望”。
四份文档,变成了哲学反思
回头看,作者意识到这些文档本质上不是技术文档,而是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哲学产物:
- 架构概览:不是设计图,而是“如果我失忆了,我会希望自己知道什么?”
- 技术注意事项:不是指南,而是“如果再来一次,什么会让我抓狂?”
- 流程记录:不是规范,而是“哪些操作反复出现,我不想它们消失?”
- 故事分解:不是计划,而是“在一切都可能遗忘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前进?”
也许所有的文档,本质上都是写给未来那个迷茫的自己的留言。
不确定的高原期
所有人又变成了“初级程序员”。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终有一天会变资深”的那种,而是一种永久性的初级状态——技术的演化速度,远快于经验的积累速度。
就像在一片物理法则不断变化的海洋上冲浪。刚学会了浪怎么起,它就开始横着来、倒着走,甚至变成了飞鸟。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恐惧;而对另一些人,则是解放。
接下来会怎样?
没人知道。作者也不确定下周会做什么、怎么做、还会不会用文档,甚至怀疑现在的这些系统是否还有意义。
但这种不确定性,作者已经学会接受——甚至喜欢上了。
在这个时代,每个开发者同时都是专家(对自己那套怪流程)也是新手(对下一波变化)。
四天能完成原本需要数月的工作。
最重要的能力,变成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一个比你还快的打字手”**。
作者的四份文档,不是标准,不是模板,只是过去某个星期的化石。已经过时,已经开始令人怀念。
正是这种感觉,让此刻变得如此充满电流:
人们在退潮的海滩上建起一座座沙堡,知道海水终将归来。但此时此刻,他们正兴高采烈地创造着属于这一刻的软件。
明天,也许有人会发明“三文档系统”。或“五文档系统”。甚至完全不写文档,只靠愿望。
而这些可能……也会起作用。
那四份文档?现在已公开在GitHub上了。不是范式,也不是手册,更像是考古学材料:“2025年的某个星期,有人曾这样干过一次。”
读一读也好。
看着困惑也好。
然后丢开,走自己的路。
它们不是指南,只是一个佐证:某种做法,曾经奏效过。
就像远足时看到的别人的路标——知道有人走过这条路很有帮助,但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路,可能就错了。